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食一碗人间烟火 饮几杯人生起落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   

2017-09-23 13:09:50|  分类: 读经典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 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 

 

        有人说:“军工三线的职工和子弟,只要离开单位,到哪里都是优秀的,无论是人品,德智,气质都是一流的”,还说:“三线厂就是当年延安的抗大,是专门输送人才的地方。”是这样吗?   事实证明,真的很优秀。不是成为多少大官富豪,多少学霸名流。而是能在废墟上拔地而起,坦坦荡荡,不屈不挠地前行。是意志,坚韧,顽强,正直,使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,自食其力,永不言败的秉性。是各个行业中的有为之士,踏实能干,不负众望。

 

       俗话说:”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。人生的童年,影响人们的一生。军工子弟的童年是在哪里成长的呢?他们大多都出生在偏僻的深山老林,高山峻岭之地。既像军营,又是工厂,地处农间。是天然的大氧吧,山青水秀,郁郁葱葱。 童年,是在大自然的蕴润中,成长起来的。没有一点浮躁,是纯净的。当春天来了,二月兰开遍山间,田坝。会看到无数的雏菊,无名小花,还要狗尾巴草,蒲公英,树上的麻雀,不知名的小鸟,大树,田野,会看见飞过堰塘的公鸡,那是城市里绝对看不到的。会去垂钓,有最原生态的山间小路,最天然的鸡鸭柑橘食品,白天是蝴蝶蜻蜓在飞舞,晚间是蟋蟀青蛙的呱噪。最难得的是要渡河才能拍照。是在冰天雪地中看露天电影。没有大型玩具,时尚的玩具车道。一切来之不易,所以珍爱珍惜!
     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       他们大多出生在七十年代初,三线基地里。?他们听到的第一个高音,就是军号声,每日四次在辽阔的厂区缭绕,雄壮高昂朝气蓬勃。迎来朝阳,送去黄昏。 那时支援三线的父母们,都是由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。三线工厂是一个小社会,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,是一个年轻的群体,大多是20,30岁左右的人群,单纯,积极,富有理想。在这个封闭的大空间里,许多事相对是公平的。差异不大的工资级别,一样的公配家具,(房,床,桌,凳,碗,缸子),无论是什么职位,大家相处也是和睦的,因为平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地处偏僻,司机是应该尊重的,对于后勤的煤,气,管理员,医生,幼师谁也离不开谁。何况没准甲的爸是乙的妈的领导,而丙的妈又是甲的妈的顶头上司,而甲与丙是同班同学,多年同窗之谊,乙与丙是老乡。丁和乙又是一起从海军部队专业的,那可是生死之交,兄弟之情。在这割不断扯不清的情感交织中,谁又能摆出多少架子呢? 何况每次过年分鱼肉,平时分西瓜柑橘,都是由厂里的解放牌大卡车运回厂,交给后勤部门,再由各部门的人事员,按每一家的人口多少分配的,有时是一户一堆,大小一样。各级干部和职工一摸一样。最多的福利是领导忙,职工给送回家而已。 从生下来到初中毕业,几乎什么都是一样的。一样的浅蓝色的木质摇床,一样的阿姨,老师,一样的教室,一样的环境,一起听着军号声成长。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
       父母的口音是南腔北调的,有沪东厂上海青工的吴侬软语,有海老转们听不懂的广东话,有小老转的河南话,有知青的武汉话,有哈工大,天大等知识分子的普通话,还有陕西,江苏,贵州,四川……等等的口音,五花八门,就像一个浓缩的民族聚会。细问几乎涵盖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个角落。真是名副其实的,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走到一起来了。犹如当年的抗大。奇怪的是,成长起来的一代子弟们,全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。不知他们是怎么形成和变异了乡音的。


       那时产假只有56天。也就是说婴儿在第57天就要送到厂幼儿园去,归阿姨照顾。大多数的婴儿班的阿姨都是家属工,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。有一次去幼儿园考核,一个小班的20来个2.3岁的孩子们正在练习左右立正,我们清清楚楚听见阿姨喊:“向左转!”可是全体孩子们是向右转。问阿姨到底是向哪方面转,她的口音让我们听了才明白口音误差的可笑。但是小小的孩子们居然能听懂,真让人惊奇。


         到读高中时,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就去了县里的一中,其它孩子或在厂高中部读书,或在厂技校学习。外面读书的孩子一月回厂一次,回家一夜一天。厂里专门配置了两部大巴车接送。在那个贫瘠的时代交通不便,和当地的徒步回家的孩子是有差别的。 特别是在一中读书,相当多的学生是农民子弟。厂矿子弟交的是粮票,统一到粮店购粮,大米是一样白的。可是农村的孩子交的米,颜色不一,粗细不同,有一次看见收粮的人,严厉的告诫一个孩子的父亲,说你这个不合格,回去再打打壳送来。那位父亲说:“我们自己一直这样吃的,再打就浪费了。”看见箩筐里那谷米参差的样子,真不是滋味。孩子曾问我:“什么样的肥肉不肥?”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他说:“一中的肥肉不肥。”在一中三年,他们才看到另一个世界。孩子问:“你知道我们同学的家里送的是什么菜!”我随口就说肉呗,还能是什么?他说:“就是一缸子青菜。”走了几十里路,就送来一缸子青菜,农民的生活容易吗?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
           有一次照例送去一些炒肉,往往加些榨菜,煎的红烧鸡蛋,够他一周调剂生活。他说:“妈,你出去一下”我站在外面等,不知他们在干什么?不大的功夫门打开了,給他准备的一周调剂的荤菜,只剩下空瓶子和空饭盒,仿佛瞬间就飞了。看见那几个不好意思窜出去的男孩,我什么也没有说。我明白他这样做不是怕什么,讨好谁。他是校团委付书记,正书记是老师。他既然给我说过那么多农村孩子的事,我能说什么?他们说我在一中养了8个儿子,一个宿舍8个人。我没有能力养那么多,我只能眼不见为净,尽我的心,尊孩子的意。 贫穷不是错。这样的环境,怎么能不培养出仁义之心。当然农村的孩子也是有回报的,端午节家里送的纯米,无糖无豆沙的粽子,厂子弟也吃到了。那时虽然物质贫乏,军工厂还是逢年过节,会调拨鱼肉,海军会发来带鱼等。比起农民要好多了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后来军转民,步步退落。外来的旋风也吹到了山沟。厂里原来有一百多名老师,后来只剩下十几位老师,八个学生。后来是八位老师一名学生,直至老师和学生为零。厂区能卖的车床,设备都卖掉了,宿舍拆了,生活区封了。职工不是远走高飞,就是都搬迁了,昔日轰轰烈烈,庞大的车间厂房转租了,道路还在,桥还在,还能依稀看见昔日的形象。只是空了。

军工子弟(文 一笑) - 紫色丁香 -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子弟们都长大了,遍布在祖国的各个城市,甚至许多去了异国他乡。他们在单纯,公正,祥和,友爱中度过了幼儿期,在六一儿童节,在厂里自己放的电影和演出,吃穿是上海等大城市带来的时尚东西,有探亲职工带来的各地特产,会不时出去旅游。度过了少年,又在与当地同学的学习生活中,了解了社会。眼界是开阔的,把情义看的重。 虽然是几十年的半封闭生活,但因为有父母在身边,有同学,有熟悉的老师,有几个足球篮球场,有俱乐部,有游泳池,有风筝,年年春节的自办套圈,飞镖,猜谜,舞会,各种娱乐活动。生活在自己的欢乐之中。忘了岁月,忘了繁华,只有无忧的青少年。他们的心中,眼里没有时尚喧哗,只有单纯的净化过的岁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一位从大城市出差来的外省人,毫不遮掩地大声说:“你们这里是鸡都不下蛋的地方,我真想不通,你们居然能在这里生活几十年?”他不知道我们养的母鸡,每个月能生24.25个蛋呢。我们的子弟不会浮躁。 孩子们到了社会上,是一无所有。没有父辈的遗产,没有城市的房子,还要肩负让父母也能分享时代变迁的硕果,谈何容易?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线子弟是一群优秀的,质朴的,刚毅的,善良的,勤奋好学的,团结友爱的,有情有义的,坚韧的青年人,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不光要担当自己的人生责任,还要去承接着父辈的沧桑。欣喜的是他们有担当,一切从零开始,默默前行,没有骄横跋扈,没有沉沦,明事理,重情义,坚定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,不会被任何风暴打倒,既有军人一样的意志,也有仁爱之心。想他们的后代,一定也会非常优秀的,因为有厂风家风打底,偏不到哪里去,这不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吗?祝福三线子弟的路,越来越宽广,幸福在心里!因为知足感恩。因为感谢生活给予的丰富的,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环境,真实的平和的生活过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27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